11月14日下午,由CSDN(中国开发者网络)主办,传神语联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国际传播科技文化园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新译科技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联合主办,瞻胜传播协办的2024传神者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国内外近百位智能科技、文化传播、语言服务领域的企业领军人物及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齐聚,共同探讨了AI新浪潮下“大语言模型与文化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大会现场) 2024年,大模型等智能技术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引擎,在千行百业之中推动着深刻变革。跨语言文化传播领域,AI更如同时代的笔触,重塑着文本、图像、视频的每一寸肌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文化的蓝图徐徐展开。 (余有成开场致辞) 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我们要坚持跨界融合发展,拥抱万物智联的AI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文化赋能,不仅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与变革,更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华文化”。同时,他也强调:“规范大模型的野蛮生长,保护好跨语言文化传播的伦理安全尤为重要”。 时代在变,机遇和挑战也在变。跨语言文化传播需要数智化的表达、指数级的增效,更需要确保技术创新的方向与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相匹配。在把握技术趋势和机遇的同时,如何守正文化的本源?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这是第七届传神者大会对行业未来的思辨和探索。 前瞻洞察,筑基大模型新时代 随着大模型应用场景不断拓展,AI技术带来的价值回馈易发清晰。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8个月,全球AI应用下载量已达到22亿次,AI技术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作模式,跨语言文化传播行业也通过新的技术底座,迎来更多样、更广袤的智能未来。 (李建忠主题演讲) 本届大会现场,CSDN高级副总裁李建忠,围绕《从生成到行动:大模型趋势与发展》主题,分享了他对智能技术最新迭变的洞察。李建忠指出,从连接1.0到计算1.0,再到连接2.0,大模型的出现标志着计算2.0时代的开启。他强调,未来产品的设计,包括跨语言服务,将更多地考虑智能体的需求,以适应这一变革。 (石霖主题演讲) 大模型已成为跨语言文化传播行业数智化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潜在的主体地位和应用广度,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和安全挑战。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安全治理部主任石霖在主题演讲中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与安全挑战。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一进步带来了安全风险,如AI生成的内容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影响公众认知和社会稳定。他强调了对AI内容监管和治理的重要性:“我们要立足产业现实需求,以评测手段提升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能力”,并分享了信通院在推动立法、技术研究和产业生态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最新进展,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查礼主题演讲) “智算时代生成式AI将带来计算环境、交互体验、开发模式和应用构建方面的变革,同时也带来重塑企业IT系统的机遇”,东方国信公司副总裁兼CTO查礼则聚焦AI基础设施协同创新和原生开发能力构建等视角分享了大模型在软件开发领域的最佳实践,他指出:“大模型对智算算力基础设施的功能和管理需求凸显,传统IT系统需要重构以适应新的智能应用时代,我们要挖掘其潜在价值,共促行业健康进步,迎接技术与思想的双重革新”。 (Renato Beninatto视频寄语) 国际智库型咨询公司Nimdzi lnsights 董事长Renato Beninatto作为传神者大会连续七年的见证者,本次大会上也通过视频寄语的特殊方式,分享了他对大型语言模型和机器翻译技术进步的深刻见解。视频中Renato再次强调,语言服务的核心价值是将拥有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差异的人联系起来,他认为:“人工智能是协助而非取代人类的伙伴,其价值在于提高我们跨越国界合作的能力,我们要拥抱变化、迎接挑战”。 向善而行,守正文化传承传播 面向AI大模型时代的历史性机遇,科技已经发力,文化也不能缺席。跨语言文化传播除了从技术研发、安全生态、协同创新等维度进行数字基础设施更新,更需要关注AI力量如何坚守文化本源,创造理性价值。大会的下半场,来自国际传播领域、语言科技领域、高校教育领域的嘉宾们,讲述了文化传承、传播在大模型时代焕发新生机的突围之道。 (何恩培主题演讲) 传神语联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负责人、传神语联创始人何恩培围绕《以根原创大模型 传文化之神韵》的主题,进行了分享。在何恩培看来语言是人类大脑的操作系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设施,承载着文化和价值观,在大模型发展下,搭载文化基因的语言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何恩培强调,大模型不仅是技术,更是具有自己价值观的新物种。他颇有见地地指出,如果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依赖于国外数据形成的大模型,那么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跨语言传播将受到限制。他更是呼吁加快民族语言的数字化,“只有深度理解中国文化的原创大模型,才能把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好。而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能够形成大模型,首先要进行数字化”。值得一提的是,传神语联从诞生之初起就专注“根原创”AI技术的攻坚,推出的“任度”大模型是全球首个通过双网络架构实现数推分离的大模型,形成了“双脑”联合推理的独特优势。而且任度从底层算法框架到上层应用都是全技术栈自主研发的成果,未使用任何开源代码和框架,有力保障了技术安全可控和中华文化在数字时代守正传承。 (高晓强主题演讲)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际传播科技文化园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负责人高晓强则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分享了他对AI技术赋能下国际传播实现价值聚合的洞察。他表示,“语言服务和国际传播行业正逐步走向体系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从对抗转变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利器”,并进一步强调:“行业主体要协同联动,共同面对挑战,利用技术创新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避免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纯粹性受损”。 (韩林涛主题演讲) 大模型时代呼啸而至,AI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虚妄想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变革力量,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带来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作为在跨语言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经验的专家,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代表、副教授韩林涛在主题演讲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对外文化传播的“守门人”。韩教授强调了在AI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呼唤懂语言、文化、技术的复合人才,他表示:“要打造利用AI技术辅助外语学习的新平台,让学生能够以互动和多模态的方式学习外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深厚文化理解的中华文化‘守门人’”。 深度对话,双面思辨技术未来 除了嘉宾们的单人主题演讲,作为大会的压轴OneMore Thing环节,当天的圆桌高峰对话也颇为精彩。由大会协办方瞻胜传播创始合伙人、CEO庞瑞作为对话主持人,与新译科技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负责人、新译科技创始人田亮,中国搜索技术总监龙飞,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小虎几位嘉宾,围绕“跨语言文化传播通往AI数字时代硬币的两面性”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关于未来的思辩。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们分享了他们对于AI发展的专业见解,在AI与跨语言文化传承、传播的交叉问题中,提供了全面而多元的视角。 (圆桌对话) 作为主持人,庞瑞在论坛中提出了多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嘉宾们深入探讨。他提到,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机互动的方式正在改变,这不仅影响了信息的传播,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对话中,他也强调:“用AI技术助力文化消费品产能和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实现中国品牌和中国文化大规模出海,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的使命和机遇”。 田亮分享了关于内容与技术的双轮驱动的看法,他指出,技术进步带来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如何平衡技术端、内容端以及上层应用端的整合,将是决定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他认为,随着技术的稳定,产品或载体将变得更加多样化,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将为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他强调,技术应该为文化传播提供支持,而不是取代文化本身。 龙飞则将AI行业的突破与国际传播联系在一起,强调了技术进步与人文深度结合的重要性。“尽管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带来了便利,但在跨文化传播中,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认为:“国际传播需要深入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偏好,尤其是智能化分析不同区域和人群的垂直模型,可以更精准地推送内容,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吴小虎在讨论中提出了“旧瓶装旧酒”“新瓶装旧酒”和“新瓶装新酒”三种文化传播的模式,并以昆曲《长生殿》和《黑神话:悟空》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给世界。他指出:“文化是流动的,我们应该用新的形式和内容来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框架内”。他还强调:“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创作效率,但真正的艺术价值仍然取决于创作者的审美和创意,在AI时代我们更要回归文化艺术的创作本质”。 对话中,嘉宾们普遍认为,尽管AI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挑战。面对硬币的两面性,一方面利用AI技术推动文化传播效能,另一方面也要坚守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多样性,避免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 七年来,传神者大会从一个舞台,一次交流,变成了一种信赖,一场相聚。每年的活动主题都引领文化传播与数字创新交融的风潮,从2018年的“跨界·连接”到2023年的“数智·共生”,再到2024年的“大语言模型与文化传承”,传神者大会始终站在行业前沿,助力跨语言文化传播“加速跑”。2024第七届传神者大会已经圆满落幕。用AI大模型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未来充值,是今年传神者大会为跨语言传播数智化写下的一个“解”,而成千上万奔赴星河的“传神者”们,终会写下文化与科技完美契合的最优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