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关村商情网 首页 艺术收藏 藏品鉴赏 查看内容

颜文樑先生的旧画重读(图)

2025-1-16 16:36| 发布者: uhucefobuh| 查看: 1| 评论: 0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上海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这个时期,我有幸在上海美术展览馆参观过颜文樑先生的个人画展,也曾在上海青年会聆听过他风趣而幽默的“色彩琐谈”等美术讲座,后来又在福州路的美术书店购到其油画小辑一套,共八幅。他的作品和为人态度,后来竟成为我立志报考浙江美院的动因之一。

  颜文樑先生(1893—1988),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也是我国早期油画的奠基人。他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创办了苏州美专,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后来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担任副院长。浙美的许多教师都曾在颜老创办的苏州美专中学习过,如莫朴、黄觉寺、卢鸿基、费以复、徐永祥……颜老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他所钟爱的艺术创作和为培养美术人才的艺术教育事业上。由于他不像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那样拥有众多的研究者,他的个人经历,也不像他们那样富有传奇色彩,加之他的诚恳敦厚、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居功不傲的性格,对他作品的看法存在着褒贬不一,甚至产生许多误解和偏颇。

  颜老的绘画作品有两个光辉时期,体现在1929年10月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时及顺延至1934年,赴普陀写生的充满了印象派光色的油画作品和1935年至1966年光色融合的创作盛期。

巴黎埃菲尔铁塔 布面油画

  油画《巴黎埃菲尔铁塔》(作于1929年)当时颜文梁在巴黎美术学校接受正规的学院派美术教育,其风景写生往往以素描关系取代色彩关系,囿于建筑物具体结构的正确性妨碍了感情的抒发。当时他的老师是风景画大师科罗的学生库尔贝,主张毕肖自然,并提出衡量写实程度的六种要素——色彩感、质地感、空间感、形体解剖、大小比例和细节描写。这幅画符合写实要求——酷似照片,强调固有色,显得呆板与僵死。其实这种细密的写实风格基调一直贯串于颜文樑的所有作品中,晚年则更盛。可以说颜老油画作品的基本风格一直固定在印象主义和库尔贝的写实主义之中。

威尼斯圣马克教堂 布面油画

  《威尼斯水巷》(纸版,作于1930年),此画以粘稠的灰色描绘了被流水浸渍和风雨剥蚀的两面古墙,及墙面映着的水波的反光、阳光即将收尽的落日余辉。丰富的色彩、自然流出的纸版底色,增强了色彩的亮度和透明感。画家高超的技法表现在灰色中寻找宽广色域和捕捉由水波反射到古墙上的熠熠闪动的光斑,生动而富有绘画性,是颜老此时期的经典作品之一。《威尼斯伯爵宫》(纸版,作于1930年)突出了几乎占据画幅一半的水面倒影,细波搅动着斑斓的色光,迷离魅人。从画面的风格上看,毕沙罗、西斯莱、莫奈画风对他的影响是明显的。《威尼斯圣马克教堂》(纸版,作于1930年)这是颜文樑旅欧时期油画写生的拱顶之石。画面上的各种物体都被画家描绘在浸入充满光色的空气中。教堂、行人、鸽子的轮廓若隐若现,显得模糊而朦胧。画家以极为敏锐的眼光,果断而又高超的技巧,充满了对色光的激情,充分而生动地描绘了沐浴在飘忽不定的色光的教堂上部与屋顶,在阴影的笼罩下,紫灰色的熙熙攘攘的行人、群鸽……这是作者一生中难得的写生精品。我以为能与此画相当的作品,只有作于1934年的《普陀市街》(纸版)。此外同期的作品还有《威尼斯运河》(纸版)、《罗马遗迹》、《罗马斗兽场》等,均可说是颜老此时的上乘之作。

上海外滩 布面油画

  作于1953年的《北京玉带桥》、《天坛》、《北海公园》等作品,还有作于1958年—1959年的《上海外滩》,由于追求过细的素描关系和严格的建筑结构,坚定感和色彩感是统一了,但因这些画并不局限于户外写生,许多局部作了室内加工,很少或几乎看不到以前写生作品中故意留出的纸版底色,多次加工封死了这些缝隙,缺乏直接来自大自然给予的激情和应有的生动性,显得呆板而做作。他本人也曾说:“1953年到北京去开会时,画了一些画,画得很细,反而不如我过去国外和普陀山画的。”

  众所周知,印象派画家对时光色的强调,在油画上掀起的色彩革命是以忽略表现对象的造型、质感和减弱物象的素描关系为代价的。从本质上讲,颜老对印象派是不喜欢的,他自己那时是不知不觉地受了印象派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颜老自己说过,印象派的色彩是不错的,但那时他只晓得追求画的真实,是一种不谋而合。这一观点也可以从他在1928年抵达巴黎之前在途中即兴挥毫的《越南西贡》、《鸟瞰香港》、《印度洋夜航》、《红海吉布蒂之晨》、《斯里兰卡停泊》5幅作品得到证实。然而可惜的是颜老的性格、爱好决定他喜欢追求细密而写实的洛可可画风,青年时代的才气和灵性显得昙花一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