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关村商情网 首页 要闻热讯 财经证券 查看内容

六部门联手!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新规出炉,2025年7月起实施

2025-5-23 21:57| 发布者: CZN| 查看: 25| 评论: 0|原作者: 小熊科技|来自: ITBEAR

近日,中国六部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并将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实施。此举旨在推动可信数字身份战略,加速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公民身份信息安全,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该《管理办法》的制定,基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共包含16条内容,主要围绕四大方面展开。首先,它明确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概念、网号与网证的申领方式;其次,规定了使用此类服务的法律效力及其应用场景;第三,强调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及互联网平台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责任;最后,对未成年人使用此类服务做出了特别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办法》倡导自愿使用网号与网证的原则,鼓励相关部门、重点行业和互联网平台在用户自愿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同时,保留并提供了其他合法身份登记和核验方式,确保未使用网号、网证的用户也能享受同等服务。互联网平台在接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时,需保障所有用户的服务体验一致。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管理办法》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规定,确保公民个人信息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在用户选择使用网号、网证进行身份登记和核验时,除法律另有规定或用户明确同意外,互联网平台不得要求用户提供额外的明文身份信息。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收集的信息仅限于认证所需,避免了对用户正常使用互联网应用的影响。

信息提供方面,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最小化提供”原则。对于需要核验用户真实身份但无需留存其法定身份证件信息的场景,平台仅向互联网平台提供核验结果。对于确需获取和留存用户法定身份证件信息的场景,需经用户单独同意,平台方可提供必要的明文身份信息。同时,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协助义务,平台提供的信息也仅限于网号、网证对应的真实身份信息和认证日志信息。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用户可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申领并使用网号、网证。这一服务减少了互联网服务及相关部门在身份信息采集和留存方面的环节,实现了公民身份信息的“可用不可见”,同时也降低了互联网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投入成本。

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为首要目标,采用匿名化方式进行身份认证和登记,与其他身份认证服务相比,具有权威性、安全性、可信性、便捷性和公益性等特点。该服务基于法定身份证件信息和国家人口基础信息,结合生物特征等多个因子进行认证,确保了认证结果的权威。同时,通过匿名方式认证身份,减少了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等明文身份信息的直接使用,有效保护了个人信息和隐私。

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期间,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收到了1.7万余条意见和建议,社会反响热烈。媒体和网民普遍认为,此举有利于保护个人信息和净化网络环境。从数据上看,“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下载量、网号网证申领量及客服咨询量均大幅增长,体现了广大网民对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支持和认可。尽管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同声音,但公安部等部门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管理办法》进行了多轮次修改完善,重点增加了确保自愿性、保障未使用用户权利、加强监管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等内容。

根据法律和技术专家的建议,并借鉴国际数字身份体系建设的经验,相关部门还对App图标中的“身份认证”进行了调整,修改为“数字身份”,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