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0公里二手车”现象在汽车市场引发了广泛关注。长城汽车掌门人魏建军的一席话,揭开了这一行业灰色地带的面纱。据他透露,所谓的“0公里二手车”,实则是车辆上完牌照后,并未真正流入消费市场,而是又回到了二手车商手中。 这一特殊交易模式迅速成为舆论焦点。魏建军指出,在二手车平台上,有数千家卖家在销售这类“准新车”。这一说法得到了市场的印证,在懂车帝、瓜子二手车、闲鱼等平台上,比亚迪、埃安、奥迪等多个品牌的“0公里二手车”赫然在目,售价普遍低于厂家指导价数万元,部分车型的上牌时间甚至标注为未来的2025年4月。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二手车商们也纷纷通过视频展示自家门店的“0公里二手车”。画面中,停车场内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新车,从传统车企到新势力品牌,再到豪华品牌,应有尽有。 河南嘉诚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金涛透露,他们门店内的“0公里二手车”大多是之前的库存车,因为卖不动才降价销售,价格非常实惠。他以几款具体车型为例,展示了这些“0公里二手车”与新车之间的价格差异,如大众新宝来、比亚迪海豹05以及奇瑞瑞虎8 PLUS等,均比新车便宜数万元不等。
行业知情人士表示,这种操作实际上是经销商清库存的一种变通手段。二手车商们以低价从经销商处购买新车,然后加价卖给消费者,既帮助经销商解决了库存问题,自己也赚取了利润,而消费者则能节省一部分购车费用。 然而,这种“0公里二手车”现象并非近期才出现,而是早已在汽车市场屡见不鲜。全国多地的二手车商都有类似车源,且覆盖了大部分汽车品牌。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变相销售已成为行业常态,但不同品牌之间的规模存在差异。 尽管这种操作在法理层面尚存争议,但其潜在隐患已逐渐显现。一方面,补贴政策存在被变相套用的风险。部分二手车商利用车辆置换补贴规则,通过报废车置换方式获取国家补贴,这种操作虽然短期内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可能扭曲了政策设计的初衷。 另一方面,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也出现了漏洞。购买“0公里二手车”的消费者将丧失首任车主的专属权益,如终身质保等核心服务。由于车辆已完成首次过户,转售时的残值率将显著低于常规二手车,导致实际用车成本可能不降反升。 这一现象反映了汽车行业的深层次矛盾。在市场竞争压力之下,部分经营主体只能通过制度缝隙寻求生存空间。当“0公里二手车”成为特殊商品标签时,新车以二手之名流转于市场之间,数千商户集体游走于制度边界。这不仅暴露了行业恶性竞争的冰山一角,更警示着市场秩序重建的紧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