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5月13日清晨发布了一条健身打卡的动态,迅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鼓励。 近期,雷军在社交媒体上重新活跃,分享了过去一个多月他所经历的低谷期。他表示,这段时间是小米创办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情绪受到影响,不得不取消了一些会议和出差计划,也暂时减少了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 小米汽车,这个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品牌,近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从智能驾驶事故,到通过OTA限制车辆马力,再到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一系列事件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冲击。 5月12日,小米集团的港股股价在盘中突然出现跳水,最低跌至48.5港元/股,跌幅接近5.6%。尽管随后股价有所回升,但最终还是以50.6港元/股收盘,下跌1.46%。市场普遍认为,此次股价异动与小米Ultra车主的退订风波有着直接关系。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小米SU7 Ultra车型的一项核心选装件——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据媒体报道,该部件在实际拆解中被证实仅具有装饰作用,与其宣传的“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双风道高效导流散热”等功能大相径庭。一位车主甚至通过鼓风机测试,发现前舱盖开孔处并无气流通过,内部结构也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 争议的核心在于,小米官方在宣传中曾多次强调该部件的性能提升价值。雷军在直播中明确表示该部件“内部结构完全改变,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散热”,而官网宣传更是将其描述为“赛道级散热设计”,并宣称能“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然而,实际测评效果与官方宣传大相径庭,导致300多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并启动集体诉讼程序。 一位对小米SU7 Ultra感兴趣的消费者刘标(化名)表示,他原本被小米SU7 Ultra的超1500匹动力和纽北刷圈成绩所吸引,但由于小米是新公司,他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然而,这次碳纤维前舱盖的宣传造假事件让他对小米的品控产生了质疑,尤其是高达1500匹动力的SU7 Ultra,他担心在高速行驶下会发生其他意外。 另一位小米SU7 Ultra车主杨雷(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订车时额外花费4.2万元选装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就是看中了其宣传的双风道挖孔设计。然而,据多位汽车博主测试发现,所谓的挖孔下方只有很小的风道,且拆解显示风道并未连接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和退订风波,小米汽车于5月7日发布致歉声明,称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仅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对于购车车主,小米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并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然而,这一补偿方案并未得到车主们的满意,他们要求直接退车。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表示,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分析,小米汽车在对“挖孔机盖”进行宣传时,存在片面介绍产品以及使用歧义性、模糊性语言表述的情况,这涉嫌构成违反《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当宣传行为,也涉嫌损害消费者知情权。 尽管小米汽车表示新车发布时间不会改变,但此次事件无疑给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和销售带来了巨大压力。一位已经交付定金希望退订的消费者高先生表示,他对小米汽车近期的表现感到失望,要求退还定金2万元。然而,小米汽车工作人员的回应却是,可以申请取消流程,但定金无法退回。 |